篇一:我们读的是书,不是郭敬明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标题叫《郭敬明卖的不是书,是自己》。文章说着名作家郭敬明已经不再适合90后中学生去仰慕。他早已把自己“商业化”,书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名词。而仍有很多中学生不为看书而买书,却为郭敬明这个名字而买书。
这也不足为奇。我们都知道郭敬明在如今出版界的显赫声望。他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他是“青春文学”的领跑者,他正在把自己营造成超级偶像。他的月平均收入远远超过了一千万元人民币,他也表明今后很可能不再写书,而是从事商业。所以,我对文章说郭敬明把自己“商业化”这一点没有意见。
但是,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去仰慕郭敬明,就不该一概而论了。首先,我们喜欢郭敬明,跟他写了什么样的书没有关系。把话说开,郭敬明出众的才华,不可置否的领导能力都是值得欣赏的。而文章却把这一点与郭敬明书中的内容混为一谈,说书中所写的那些屈折的价值观可能对我们有负面影响,他已经不适合我们去仰慕。那么我想说,郭敬明写的本来就是小说,小说里当然都是小概率事件。我们看的是故事,是书中的经典词句,是写作方法,而不是以它去联系现实。
其实,一个年轻的新生代作家,不可能凭空走到青少年文学之巅,就写作而言,郭敬明对文字的掌控是纯熟适度的。既然他能写出好书,我们就可以去看,去学习里面的精华。一方面,我们确实喜欢书的作者,另一方面,书里也确实有值得去看的东西。这跟郭敬明是否有商业头脑也没有关系。毕竟,我们读的是书,不是郭敬明,我们为的是学习知识与方法。
所以,我们中学生应当以书的内容为基础,选择郭敬明书中的可取良益之处学习。我们为什么而买书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我们是否深入读懂了这本书。如今,郭敬明在出版和销售量上所创造的奇迹仍在继续,但那不是我们中学生要讨论的话题,也不足以改变我们对郭敬明的仰慕。因为到最后,我们所得到的不过是郭敬明写的书罢了。但这已经足够了。
篇三:郭敬明
在同学们都奋不顾身地扎进郭敬明的小说里,并且为此乐此不彼的时候,我正在法律疯地搜罗各式各样的popmusic。我想,在某一方面我还是挺有热度的,比如写作,比如音乐。
那个月,郭敬明的小说像毒品一样流入了校园。如果一路有人问你:“知道郭敬明吗?“千万别说不知道(即使真的不知道那也得装知道)否则别人会说你落伍了,该找个荒芜人烟的地方自毁,潮流不可挡一点也不假。
我还年轻,还不想那么早去见马克思。所以我读了郭敬明的小说。读完,才发现这小子跟韩寒比真的差远了。除了前途比韩寒光明一点,他也就不过是一个“粗人“说他“粗人“一个仅仅因为他在写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时候用了多于牛毛的“他妈的““我操“这类粗话。
如果说韩寒铁了心地把叛逆进行到底,然后以他的另类美来向世界阐释自己的存在是一条曲折但光明的大道的话。我想我会把头摇得几乎从脖子上掉了下来,韩寒或许可以很洒脱,可是,郭敬明不能,我也不能,我们快乐并痛苦着。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其实我们都无法选择,郭敬明弃文从理,那种无奈与酸楚,那种无力反抗的悲哀,让很多自我陶醉的人清楚地看到了,现实总是与理想相违背的。
郭敬明,中国应试教育的又一牺牲品,为了四级,六级,努力拼杀,结果。期待中。
篇四:挚爱郭敬明
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天,我在哪面墙上用指甲刻下了他的名字,那个语言华丽到让同为人类的我到无地自容的地步的男孩子的名字——郭敬明。
书通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