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事迹材料 >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

时间:2013-07-03 作者:张熠铭 分类:事迹材料 来源:书通网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一:

    郁郁葱葱的田野,明媚的阳光肆意流泄。在百丈乡大满村沿线公路旁的一大片马蹄田边,我们见到了百丈乡鼎鼎有名的“种植能人”——韦启恒。
    27岁的韦启恒毕业于广西农校,因为毕业后没有工作分配,一直在杭州打工。2008年夏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厂不得不放假,揣着不安和困惑,他回到了老家百丈乡大满屯鸾村。“打工虽然也有一些积蓄,但坐吃山空,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天天闲在家里,心里很不是滋味。”韦启恒说。于是,他每天都琢磨着找点事做,心想不能让自己这几年农校白念了,他决定学以致用,开始寻求从种植这一方面寻求突破,百丈乡尽管地处偏远,但是却交通便利,良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多方考察斟酌后,他决定联合周边群众一起种植甜玉米。由于毕业于农校,掌握着一定的农作物种值的知识;而且韦启恒本人谦虚好学,他不厌其烦地向农校的种养专家请教,并向邻县的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和经验,多次邀请读农校时的老师和专家到自家的基地去指导。通过多方学习和自己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韦启恒很快学到了一整套适合种植甜玉米的本领。韦启恒种植的甜玉米由于个大粒饱满,营养丰富,口感好,颇受市场青睐,一收获便引来老板大批量收购,1.4元/公斤,很快便销售一空,没有了销路的后顾之忧,韦启恒第一次创业就赚了一个“满堂红”。
    “与打工比起来,自己创业比较辛苦,而且也有风险,但是现在政策那么好,政府帮我办理了返乡农民工优惠证,创业有补贴,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坚持,最终会获得成功。”韦启恒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现在,在乡、村干部的支持下,他贷款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种植的120亩芋头前不久又获得了丰收,韦启恒主动走出去,联系外地老板到百丈收购,2.4元/公斤,纯收入达十多万元。
    往日打工仔变成了家乡致富带头人,韦启恒通过种植鼓了自己的腰包,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到种植行列中。今年夏天,韦启恒决定租下大满小学旁的一片农田种植马蹄,由于看到他通过种植富裕起来了,周边的群众也被带动起来了,群众也自发种了三十多亩,对于乡亲们的求教,韦启恒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进行技术指导。眼下,是马蹄进入分蘖生长的重要时期,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他在田间指导群众。预计今年所种的马蹄将达到6000斤/亩,产值将达到5000元/亩。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二:

    与其他创业者相同的是***的创业之路充满着艰辛与坎坷,与其他创业者有所不同的是他的创业之路缘于高考落榜对他心灵上的那道创伤。2000年7月对于***来说是个黑色的七月,十年寒窗,却仅以2分之差被拒之于心仪的高校大门之外,那种失落与痛苦是旁人难以体会得到的,他也曾想到复读,但一想到父母那疲惫的身影,不由的放弃了,最终,他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来到了天津一个建筑工地上干活,从学校到工地,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对他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每天起早贪黑的干着粗重的力气活,真把他累坏了,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工资是那样的微薄。在无数个夜晚,他问自己难道这一辈子就这样度过吗,不行,我的努力去改变这一切。渐渐地,他发现同在一个工地上干活,电焊工的工资是他的好几倍,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技术的含金量,就在那一刻,他对自己说:我要学技术,我要用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这样,他辞掉了工地上的活,来到了一家农用机械厂做了一名学徒工。白天,他跟着师傅边看边练,晚上,饿补焊工理论知识,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多,他的焊接技术也学到了家,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识图、绘图、下料等技术,但此时的他已不再满足于做一名高薪焊工了,他有了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回家创业,为自己,为家乡,他选择了这条路。
    回到家后,他并没有急于开始干,而是认真考察了家乡的市场,渐渐地他发现,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新房也盖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快,那盖新房总离不了门窗吧,所以新房多了也就意味着门窗的需求量大了,门窗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干脆建一个门窗加工厂吧,既可以发挥自己会焊接技术的优势,又用不了投资太多的钱,可行。他拿出了打工挣的工资,又从朋友处借了一部分,临街租了两间门面,买了电焊机等一些必需的设备后便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都不假。虽说他的产品质量不错,但买家并不多,人们对他还不太认可,总觉得这个毛头小子能干出好活吗。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让大家接受他和他的产品。工作中,他始终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每一次下料,每一处焊接,他都做到了细之又细,精之又精,生产出的门窗个个是精品。另外,他在创新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不断去迎合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要,为此,他跑遍了北京、天津、郑州、洛阳等周边地区,去向同行取精。回家后,在借鉴同行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他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式门窗,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销售量自然有了很大的增长。经营的另一个环节——售后服务,他也做好了,做精了。他始终认为,别人买了我的产品,我就应该确保人家用的好,用的舒心,这是再简单不多的道理了。所以,平时只要谁家的门窗坏了,只要一个电话,再忙他也会立刻赶过去解决,门锁坏了,免费换门锁,碰掉漆了,他免费给喷漆。有钱没钱,需要门窗那就先安上,这两年,他赊出去的门窗就价值4万多元,他把方便给了别人,把难处留给了自己。有人问他这样做觉得亏不亏,他总是玩笑似的说,我给了他们门窗,他们给了我市场。
    两年过去了,他也由当初的两间门面,发展成了一个固定资产达20多万元的一个乡镇企业,并安置了8名下岗职工进厂就业。事业发展了,自己富裕了,但他并没有忘记帮助和支持过自己的父老乡亲,他暗自把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当成了一份责任装在了心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