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吆喝的作文六:吆喝的变迁
三轮车,大烤炉,小喇叭,穿街过巷,一天下来,足把县城绕了几十趟,要问是做什么的,且听吆喝声声:“烤红薯,甜又香,小孩吃了有营养,老人吃了保健康,科学研究要——推——广——”
揭开炉盖,诱人的香就憋不住逃了出来,引得老少妇孺纷纷驻足,递上块把两块钱,拿起三两个不大不小中等个儿的,将烤得蓬松的薯皮剥开,当街就啧啧有声地品尝起来,焦黄的薯肉热腾腾,香喷喷,吃的人由衷地赞,卖的人开心地笑。
然而吸引我的,并不是诱人的薯香,而是牵强的吆喝。
我笑,这烤红薯怎么就跟科学扯到一块儿了呢?
卖红薯的是五大三粗的汉子,憨憨的也笑了,你要问红薯到底有什么科学价值,这精那素的我一时也讲不上来,我只晓得这么喊给我带来了财运。这吆喝嘛,不就是个广告?广告嘛,不也讲究个与时俱进?你讲是不?我卖烤红薯也有很多年了,多年前,这吆喝声又不一样,你听,是这样的:“烤红薯,甜又香,请大家,来品尝,各位顾客快来买,一斤红薯吃个饱,请大家,把心放,绝不短斤来——少——两——”
那时节,改革开放还没几个年头哩,经济哪有现在发达?我们县又是库区移民的关键时期,老百姓钱袋子捂得紧哩。日子过得紧巴巴,能填饱肚子就算好的了。我卖一斤烤红薯,他当一餐饭吃,还怕短斤少两吃暗亏,把秤盘子盯得死死的。我编词儿就从这着手,效果还是不错的。
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关心的不是“饱不饱”,而是“好不好”。以前做梦都吃红烧肉,而今大鱼大肉哪里稀罕?倒是马氏苋、胡葱酸、马援苦这些野菜走起俏来,说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现在的人追求健康生活,注重营养搭配,只要对身体有好处,哪个还在乎那几个钱?你还喊“一斤红薯吃个饱”,不是损他穷吗?鬼老二才会来买呢。
卖红薯的汉子依然憨笑着,只轻轻踩一下脚踏,三轮车就从我身旁滑了前去,他的手略微一摁龙头,“嘟”的一声,多年前还是一片黄土坡而今大厦林立的新城里,就洒下一路吆喝,清亮亮的——“烤红薯,甜又香,改革开放政策好,农民进城奔小康,奔小康!……”
关于吆喝的作文七:吆喝
印象中,坐在窗边的日子中,并无几日是晴天多云的,永远是阴雨绵绵,一阵阵微风夹杂着雨点吹来,给人一丝凉意,一抹伤感。
学校窗外的景物,单调得不能再单调。除了那几株树能给人带来好心情外,就是那个由鲜花和假花填充着,几乎听不到鸟鸣声的“花鸟市场”,还有就是那烦人的公交车,管你有人没人,都叫个没完,总之,这一切,实在不怎么吸引人。
“五一”后,窗外有一个声音开始深深地吸引着我。
那天午睡后,老周给我们讲作文,同学们都懒懒地听着。忽然,从外面传来一个挺怪的声音“馒头,面包—”大家都注入兴奋剂一般,不禁大笑起来,有几个男生还怪声怪气地模仿起来,大家笑得更疯了:有拍着桌子笑的,有捂着肚子笑的,还有扑在桌子上边擦眼泪边笑的,甚至有一些重量级的男生是在跺着脚拍手欢笑的……过了好一会儿,大家笑累了,才渐渐安静下来。
她天天来,我们天天笑,,一直笑到今天。
这天星期五,天空中飘着牛毛细雨,她又叫着“馒头,面包—”来了,我呆呆地注视着她:她穿着一件白色的长褂踏着一辆三轮车,面包放在车上的炉子里,那时,她正拿馒头给买主。听同学说,她的馒头很便宜,一块钱大概可以买个六七个吧!远远地望着她,只觉得她比妈妈年纪大一些,四十来岁的样子,我不知道她脸上有没有皱纹,头发中有没有银丝,只感觉她是那么寒碜,我再笑不出来了。我陷入了沉思:她整天吆喝着“馒头,面包—”,不知一天要跑多少地方,又能赚多少钱呢?也许她并不是本地人,也许她也有一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孩子,来这儿就是为了供她上学,为了养家糊口。这样早起晚睡,真的不容易。或许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她的工作就这样被我们亵渎吗?她只是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而已,而劳动是不分贵贱的。
书通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