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法制报】
忆童年·读书路
文/建艳灵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农村条件没有现在好。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教室里的课桌、板凳都是自家用木头做好,带到学校的。我家的课桌,哥哥用过了我用,我用过了妹妹再用。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泛黄的书——《安徒生童话》,它是我缠着父亲要了很久才得到的唯一一本故事书。
小学在村里读书五年,只有两位老师。一位老师从一年级教到四年级,语数体美劳、思想品德课全都是她一人教的。直到升入五年级,才增加了一位数学老师。每逢遇到老师家里有事,就让班级里面的好学生当“临时”代课老师。
初中要步行去离家十几里的乡镇重点中学读书,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每逢周日下午返校,只见路上都是背着干粮袋子的学生,大家要带上足够一周吃的馒头与咸菜。周六中午放假时,再把空的干粮袋子与咸菜瓶子拿回家。记得有一次,我带的馒头发霉不能吃了,一天晚上,趁着月光与同学偷偷回家取吃的,第二天早上到校晚了,被老师惩罚没上课,写检查。
晚上自习课,大多是前后桌同学们合用一支蜡烛,眉毛被烧、头发烧卷、脸熏得乌黑抹成花脸......是经常发生的。学校地方有限,晚上休息我与同学们寄宿在村里的农户家。最害怕的是冬天下雪天,夜里气温低,要经过一个石坡,大家想抄个近路,只能从坡上边滑雪下去。第二天石坡被滑成溜冰场,无法上去,只好天不亮就起床,绕了很远的路才到达学校。
周末放假回到家里,我会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儿,围着灶台烟熏火燎地做饭,到水渠边洗衣服。到了夏收、秋收季节,我还会下地帮助父母割小麦、搬玉米,锄草、种菜......
生活中的种种不易,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求知欲。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知识改变命运”。许多同学与我一样,家境不好,父母同时需要拉扯几个孩子上学,为了减轻生活压力,初中毕业就过早地报考了小中专,十八岁左右告别学生时代,找工作赚钱。
受生活水平的制约,练就了我们那一代人艰苦朴素、勤劳吃苦、任劳任怨、坚韧不拔的品格。每当回想起学生时代,辛酸与叹息会不知不觉涌上心头,令人难以忘却。现在的我已是为人之母,看着孩子们生活在蜜罐里,有时候还不知足,就给他们讲我小时候读书的故事,体会一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司法局)
征稿
@全省政法干警和广大网友们,想一展你的文学才华吗?现在机会来啦!“河南法制报”微信公众号开办的夜读栏目将是你的舞台。
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附上作者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
投稿方式:
通过邮箱362642362@qq.com,注明“夜读投稿”。
来源:河南法制报
编辑:杨淑芳
往期夜读推荐
夜读|这封刘洋写给孩子的信,值得细读!
夜读|10个“意外之美”,第一个就有点惊艳
夜读|送给喜欢夏天的你
夜读|相爱的人为什么那么近,又那么远?
夜读|童年的麦收
本文来自【河南法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