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同课异构”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有利于克服个性化课堂存在的弊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地提高教研教学效果。
第二,“同课异构”有效地促进参与者的思想交流,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教法,最终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同课异构展现了教师不同的教学呈现方式,以及对教材的不同处理等,可以检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升华,同时也促进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第四,“同课异构”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成教师间的知识共振、信息共振、心理共振。同课异构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智慧,在不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地提高。学思研教合而为一,不断构建一种“大共和”的教研文化。
第五,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同课异构也是一种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它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知情意行,生成学习活力,释放学习潜能,并根据学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总之,重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对有效扎实推进新课改,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价值。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