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学习方法网 -包含小学、初中、中考、高中、高考等各种学习方法。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学习方法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浅”中自有“生”长)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浅”中自有“生”长)

时间:2022-11-16 分类:学习方法 来源:书通网

“浅”中自有“生”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

原创 2018-03-11 骆文俊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肖培东老师有专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

有幸拜读了此书,更有幸的是其中几节课我就侧听于旁,见证并学习了。

我无意在此谈及课堂的"深",也无力谈及课堂"深"与"浅"的辩证关系。因为前者无需多言,明眼人默会,而后者钱梦龙老师已在书中序言部分阐述地清晰明了,无需赘言。我只是想结合肖培东老师的"浅浅地教"中的这个"浅"字,来浅浅地聊聊。

他的课堂常常这样开始:

1、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读过没有?读过一遍还是两遍?——《在沙漠中心》

2、请坐,来,大声地喊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皇帝的新装》

3、谢谢同学们记住了我的生日。快乐之余,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你说。——《孔乙己》

有因为借班上课而凭空生出的“谄媚阿谀”吗?有为示其教学艺术而采用高大上的导入吗?好像都没有吧。

在进入到核心教学环节的时候,他常常要求读,各种读,课堂上会非常高频地出现这样的指导语:

1、一起来读一读。

2、来,你来读。

3、和上面一句连起来念一下。

4、像花儿一样,谁来读一读。

5、读读看。

6、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

客观地说,这些并不符合我当时心目中特级教师应该有的课堂样貌。曾几何时,听课的我,听精彩听技术:赏开场惊人,过渡无痕,赞调度有方,收束给力,听思辨听深刻,听我没听过,甚至听了都不懂的。只有这样,我才服气,只有那样,才是好课。

可肖老师的课,可以说,已经“浅”得到底了,基本已经不在"器"的层面:那只是小河弯弯后,清澈可见的流水,只是静卧于河底的一块块的鹅卵石。与其说这是语文课堂,不如说这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在普普通通地谈天。

现在我想,恰因为这个"浅",所以课堂显得亲切和家常。在他的语文课堂里,学生没有那么做筋做骨,束手束脚,因为“浅浅”,学生就可以安安心心地静静躺在这小河里,惬意并自然。清浅的河水照见了文本,也可以照见人心,他会让你用心用情去感受水的温润,让你细数和玩味每一块鹅卵石,那激起的水花和掂出的份量,叫"语文"。

在“浅”里,咂摸品味,在"浅"里,书声琅琅。

他耐心地引导你在文本里走走停停,瞻前顾后。课堂里的每一个指令都以文本为抓手为核心,由浅入深,逐层推进。他一会儿带你远眺山形地貌,一会儿又和你一起近嗅桃李芬芳。不知不觉,你已经在文本里走了好几遍。这,还不够。他还要你读,读了以后还要悟。每次交流对话,都贴着你的理解和思考,一起往文本更深处漫溯,直到展翅飞翔。

可以说,这“浅”是他课堂的“常”,更他课堂里的"家”。而这个家,她一直姓“语”,从未改变。

我终于理解钱梦龙老师的这句话:如果让我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对这十六堂课做出总的评价,我只有一句话:这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

肖老师的课就是这样,他不造作、不装神弄鬼,他的课里没有鱼翅海鲜,没有山珍野味,没有“学术”的僵死概念,没有哗众取宠的刻意求深。他的课就是红烧肉,就是炒青菜,是"家"的味道,是教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而我想,那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不就是在这“家常”的营养里渐渐长大的吗?

"家"的味道,就一定是"真"味道。

有时候,肖老师会打破“和谐”的课堂氛围,向学生“发难”,这时候,他是一"家"之长,他表情严肃,语音低沉,绝对不会姑息学生的思维惰性:

别着急坐下去,请你再站一站,再好好想一想。

别以为你坐下去就万事大吉了,肖老师一会儿还会叫你起来回答的。

来,就是你,请你再站起来回答。

孩子,站起来,我们再试一试。

……

说实话,肖老师不是"神",他也会咄咄逼人,他也有迫不及待。我现在倒是很喜欢也很期待这一刻,他不掩饰自己的拳拳之心,切切真意。学生懒惰了,他盯着,他盯死,你不动脑,我恼;学生胆怯了,他“捧”你,让你大胆地开口开步;学生敷衍了,不走心,他劈头盖脸地“骂”你。多"真"呀,这不就是让我们一线教师又爱又恨又无奈的"真"学情吗?因为"浅",所以"真",因为"真",所以他的课堂一步步走到学生的心里,走到我们听课老师的心里。肖老师不端着,不装腔。他不高,但他就是俯下身下来教,用他自己的话,“贴心的安慰自然好,善意的鼓励自然好,最怕的是,刻意去维护,或者,我的失误,我的疏漏,你确实没有看出来,你确实没有感受到,你还把我的错误当做学习的示范,然后……我纠结得很,觉得自己在耽误人家的语文教学。他们会很真诚地走向迷茫,那条路,几个歪歪扭扭的身影,在通往迷蒙的秋深处”。

那几个歪的扭的,不就会因为老师的"真"和"直"而导回到语文的正道来了么?

肖老师毫无避讳地"浅",因为他就这么"真"。我一直觉得要学习肖老师,除了学习他的"浅",我们还应该学习他"浅"里的"家"和"真"。在他的博客里,公众号里,他一直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而恰恰是这个"浅",可以让学生"生"长。

这几年,肖老师的语文课好像更"浅"了。他很少使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了,他站在讲台上,就一支粉笔,一笔一划地写。写你说的,写他说的,写这个"家"里的"故事"。课堂的起点和落点,一直都在"生"上,让学"生"自然而本真地"生"长,没有扎堆的"肥",没有"催熟"的剂,就是健康地本来生长,在语文的本来面目里本来的生长。

因为"浅",肖老师一直注视在生和"生"上。

忽然想起一个好玩的事来。

据说,北美的红杉是一种浅根性的植物,它们的根只匍匐于地表很浅的土层之中,可是它们却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树种之一,成长非常迅速,成长后高达60-100米。

它怎样做到高耸而不倾斜的呢?

原来,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成群结队地并肩生长。一棵又一棵的北美红杉在地下彼此携手,连接成为一张巨大而牢固的网,面积可达上千顷。再猛烈的狂风暴雨,也无法掀起整片土地。正是这样地彼此依靠,扶助,北美红杉成就了令人神往的高度。

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就让一棵又一棵的小红杉在这"浅"里生长,就让那一课又一课,一生又一生,连接成网,任你如何风雨,我自向蓝天。多好!

再回到那一课的"浅浅"导入:

同学们,谁能想起刚才易校长说的话来?你说。

让我们一起走进肖老师的课堂。

不对。是这样子说的,"让我们期待他的课"。

期待着他的课,是的。这一句话,我觉得咱们易校长还得再修补一下。课堂是谁的呀?是你们的还是我的?

我们的课堂。

小编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