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学习方法网 -包含小学、初中、中考、高中、高考等各种学习方法。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学习方法 > 生物入侵者教案(听课笔记:巧与拙)

生物入侵者教案(听课笔记:巧与拙)

时间:2022-11-29 分类:学习方法 来源:书通网

上课铃响了,一位女教师走上了讲台,旋即,教室里响起了“鬼子进村”的音乐声。

学生们面面相觑,一脸错愕。

教师问道:“这是一段什么音乐?”见反应茫然,转问道:“昨天是什么日子?”

终于有了回应“国家公祭日”。

“是啊,那是一场人类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那么自然界呢?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呈现出一则消息,密密麻麻,讲的是外来物种的“入侵”,一目十行,记住了几个数字,“外来植物380种,动物40种,造成损失198亿元以上。”

“我们今天来学习《生物入侵者》。”(出示课题)

绕这么大圈子,有必要吗?看来教师根本没有估计到学生并没有看过抗日老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等,哪会记得其中的配乐。何不从“入侵”词义的讨论入手?“入侵”,不请自来也,人类的“入侵”充满硝烟血腥,它以土地的占有资源的掠夺人口的奴役为目的;自然界也有“入侵”,虽不见刀光剑影,也一样触目惊心……

就在我重构课堂导入环节的工夫,任课教师早已完成了学习目标呈现、字词预习检查诸项任务,已经进入到课文内容理解的环节,教师名曰“带着发现的眼光看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了问题串:

1.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2.作者如何形象的称呼生物入侵者?

3.生物入侵有何危害?

4.一物种无节制繁衍的条件是什么?

5.物种入侵的原因有哪些?

6.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物种“入侵”?

7.生物自然途径和非自然途径的迁徙繁衍,那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8.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学者对生物入侵持何态度?

……

应该承认,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也许是为了加快课堂节奏,丰富课堂信息,授课者采用了小组竞赛抢答的方式展开,一问一答,语必中鹄。可我却高兴不起来,靠一个人两个人的正确回答决定教学的进程,哪里有“面向全体”的影子!

教学仍在继续,教师又分别通过“带着探究的眼光学课文”“带着研究的眼光析课文”两个环节完成了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文章的语言特点的学习讨论。我有些分神,不过教师对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分析还是让我打起了精神,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出几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举例子——具体,打比方——形象,列数字——具体、准确,作比较——突出”。为什么不多分析几种呢?为什么不能由此及彼、温故知新呢?再说,“举例子”“列数字”的表达效果均有“具体”一词,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吗?对初中生而言,知识体系首先强调“准确”,便于记忆掌握,如果用下面表格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好些?

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下定义

科学

举例子

具体

列数字

准确

作比较

突出

打比方

形象

画图表

直观

最后一个环节是“带着应考的眼光用课文”,教师在屏幕上打出说明文的中考考点及权重,然后又用图片介绍了水葫芦、福寿螺、食人鯧、棕树蛇等物种对环境的破坏,顺势将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布置了读写作业。

下课了,我仍然在思考着这节青年教师汇报课的得失,总觉得教学设计中有种讨巧的味道,导入方式的迂回拖沓,板块名称的“交叉”“八股”,问题讨论的蜻蜓点水,无一不透露出求异求快的意趣,儒家云:巧言令色,咸乎仁;道家曰:大音希声,大巧若拙;诗家言: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借以评点此课,言重了。

小编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