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贾平凹,又推出新的小说《极花》是写自小被拐卖的女孩子的经历。写
(二)、贾琏对香菱的印象
在第十六回,贾琏回家后,正与王熙凤聊家常,平儿说刚才薛姨妈打发香菱来问一句话,平儿打发走了。
贾琏笑道:“正是呢!方才我见姨妈去,不防和一个年轻的小媳妇撞了个对面。生的好齐整模样,我疑惑咱家并无此人。说话时因问姨妈,谁知就是上京来买的那小丫头,名叫香菱的,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那薛大傻子真玷污了他”。
从贾琏口中,把香菱的模样、人品和气质描绘出来,香菱的外貌更传神、形象。作者写香菱性格,一扫命运坎坷小女子的悲观哀怨,把香菱塑造成一个纯洁温和、天真娇憨,毫无心机的女孩子。她总是笑嘻嘻的面对一切,嫁给薛蟠后她坚守对丈夫忠诚、专一的道德理念,与夏金桂嫁给薛蟠后,想法设法勾引薛蝌形成鲜明的对比。薛蟠之所以这样对待夏金桂和香菱的态度不同,主要是两个人出身不同。若香菱自小不被拐卖嫁给薛蟠,薛蟠会这样对待香菱吗?
作者安排林黛玉和香菱有师徒关系,多玄妙,让人觉得世事变幻,无暇解释。她们两个的生命中有一位共同的关键人物——贾雨村。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林黛玉的父亲极力推荐给贾政。贾雨村的恩人是甄士隐,当初贾雨村穷困葫芦庙,是甄士隐慷慨解囊,帮他银钱和衣服,让他进京赶考。而香菱正是贾雨村恩人的女儿,贾雨村却见死不救,这就是人性人心,在功利面前丑陋嘴脸的现形。作者在写这些人情凉薄时,是不是心在滴血呢?
三香菱的结局
在贾宝玉梦见“太虚幻境”时,在“薄命司”又副册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当时名叫英莲,被拐子拐卖给冯渊,冯渊一眼看上漂亮、气质优雅的英莲,立志要娶她为妻。结果拐子为了多卖钱,又把英莲卖给薛蟠。薛蟠仗势欺人,哪里会拱手相让,结果吆喝下手把冯渊打死,把英莲抢了回来,扬手就去京城了。只自以为有几个臭钱,没有了结不了的事。
宝钗给英莲起名香菱,薛姨妈拗不过薛蟠的缠磨,让香菱开了脸,特意摆了几桌酒席,可见对香菱的重视。香菱成了薛蟠通房大丫头以后,稀罕了几天,就把她当作马棚风。自从薛蟠娶回夏金桂,香菱的日子更苦更惨,没多久就被夏金桂折磨致死。
现代《红楼梦》通行本中,夏金桂欲下毒药毒死香菱,谁知被夏金桂陪嫁丫鬟宝蟾无意中偷偷调换,结果夏金桂自己被毒死了。对比作者前八十回对香菱的判词,有很大的出处。应该最后稿件的整理者,感觉香菱的结局太悲惨了,于心不忍。改成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正,最后难产而死,父亲甄士隐接入“太虚幻境”,完成此劫。
香菱的黄金时光——拜黛玉学诗
香菱的性格直爽、憨厚,面对所有的人都是笑嘻嘻的,并不因一生的遭际就变得刁钻古怪、自叹自怨。薛蟠在外面挨打之后,香菱把眼睛都哭肿了。薛蟠因羞于见人,闹着跟伙计张德辉出去闯荡,一是为了躲羞,二是想着自己常年文不文、武不武的,趁机出去涨涨见识、学学生意经济、了解一些风俗人情,顺便逛逛山水。香菱就跟薛宝钗住进大观园。
一态度
(1)薛宝钗对香菱学诗的态度
薛蟠走了以后,香菱就被薛宝钗带到大观园居住。香菱见薛宝钗第一句话就是:
“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作诗罢”。
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人各处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 各姑娘房里走走”。
从香菱和薛宝钗对话可以看出来,她们两个性格决然不同。香菱直爽,直言不讳的性格,就像没长大的孩子。
(2)香菱对黛玉什么态度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交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约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香菱了解林黛玉随性率真,是个可接近的人,对黛玉说话才如此直接。
林黛玉对写诗的态度和薛宝钗不同,林黛玉自己喜欢写诗词,也把写诗读书当作生活中重点部分。贾母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时,看到林黛玉的书房,还以为是哪个哥儿的书房呢。贾母得意的说,是外甥女儿林黛玉的。可见,对于林黛玉喜欢读书,贾母是引以为豪的。薛宝钗的态度,读书写诗,不过是一件玩物,女孩子家的,还是针织女红为要。薛宝钗更符合封建家庭礼仪观念。
(3)林黛玉教香菱学作诗的方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香菱遇到了好老师——林黛玉。林黛玉教香菱学作诗的方法,虽然简单,却是写作最有效的办法,多读多写,多学习名家的作品。把读诗写作当中乐趣喜欢。
曾国藩曾经给孩子们的家书中写过君子有三乐:勤劳而后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忮心,二乐也;读书读声出金石,三乐也。
书中没有直接写林黛玉读书读出声音的情景,却写林黛玉教鹦鹉自己作的诗,鹦鹉念道“伮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伮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可见林黛玉常以读诗来慰藉自己。
林黛玉学习方法:
林黛玉说这有什么难事,不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中间两句是两付对子,平声对仄声,虚对实,实对虚,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都可以不要。
把王摩诘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理解他诗的意境和味道)。熟读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读他的诗歌的同时,也要理解他写这些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社会经历)。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二百首(三个人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各有长处,需要多方面的丰富自己的阅读)。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鲍等诗人的诗作熟读。林黛玉教香菱,断不要先学“重帘不倦留余香,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种浅近的诗,怕一入了这样的格局,再也学不出来了。
根据林黛玉这种观点,很适合现代学写小说和散文的初学者,读书一定要读名家作品,要读中外名家大师的作品,理解作者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风格。只有读的书多了,自然就有话想说了,写作水平会提高很多。当然,在选对方向的同时,还要刻苦努力。
香菱学作诗是怎么努力的呢?
一 讨论、讲解
林黛玉给她画红色标记的,她都紧读了好多遍。林黛玉让香菱讲讲她读诗的心得体会,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馀’字和‘上’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家,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到像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宝玉听香菱这么说,夸她得到写诗的三昧。可见作诗写文都是想通的,一定要多读读写,感受名著中的味道,才能化解成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深厚、大气。
二多写、实践
香菱逼着黛玉、探春二人,给她出个题目,让她诌去,诌出来后,给她改正。这才是学问长进的最快的方式,多写勤练,再有名师指导,会飞速前进。香菱学习作诗的劲头,已到了忘我的境界。
香菱喜得拿回诗来,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拿着书翻看,读几首回味。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连薛宝钗都看不过,说林黛玉把香菱教傻了。香菱写了一首让宝钗看,宝钗说让黛玉看看,看她怎么说。黛玉看过后说,意思虽有,但措辞不雅,还是因读诗读的少,重新再作一首。
香菱默默回来,连房间也不进去。只在池边、树下、或坐石头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土。全神贯注的揣摩、思考。来往的人都诧异,都远远的看着她思考。只见他一会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薛宝钗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半夜还在嘟嘟囔囔,直闹到五更才睡下,接着天就亮了。看到她忙忙碌碌的就去找黛玉请教去了。香菱又作了一首,也不好,然后再另写一首。其刻苦学习的精神头,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不会虚赋情性的。宝钗笑说宝玉,你若像她这样好好学习,有什么学不成的?宝玉不搭话。
香菱充满希望地让黛玉看她新作的一首,黛玉说这首也不好,再去作。这时候的香菱心中隐隐有点泄气了,仍不甘心。其他姐妹说一句让她闲一会,不要把自己折磨病了。香菱错听了,说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写到这里,我想起十几年前,我学写古典诗词的情景。最初迷恋唐诗宋词,学着模仿,也有点香菱如痴如醉的感觉。跟家人说话做事,也是心不在焉,前言不搭后语的,闹出不少笑话,现在想想就觉得很感慨。自己不如香菱持之以很。
香菱晚间还是想着作诗,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才上床休息。宝钗听见香菱睡着了,想她折腾一夜,不知道是否写出来。不叫醒她,让她多睡会。却听见香菱说:“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成?”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梦中得了八局。茫茫的收拾写出来,让黛玉看。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想起《沉思录》马克·奥勒留另一句话: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有助于使生活的技艺尽善尽美。
这句话用在作香菱写诗精神上,多么确贴。
总之,从作者写香菱学诗,可以看出一是体现香菱自幼有书香之家的熏陶,骨子里遗传父亲甄士隐超凡脱俗的性情;二是告诫世人,只有用心付出,总会取得成绩;三是给予这个苦命的女孩子,一段黄金般的时光,来弥补她一生遭际的遗憾。
了被拐卖的女孩被拐卖过程,女孩被拐卖到偏远山区,她眼中的外面世界和内心煎熬。然而被解救出来以后的女孩,结果又跑回去她被拐卖的地方。期间女孩子精神上的打击和折磨,令人心痛、伤心。由此想到《红楼梦》中被拐卖的香菱,她的一生遭际,更令人可伤可叹!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香菱,原名甄英莲(真应怜)的悲剧从被拐卖就开始了。《红楼梦》中所有人的命运,仅有香菱,被跛足道人直接点化过。作者对香菱这个角色,充满悲悯之心。
甄士隐抱着英莲去街上游玩,那僧竟然对着甄士隐哭起来:
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采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着女儿撤身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
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薛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关于孩子最可怕、悲惨的,就是丢失被拐卖。每一个丢失孩子的家庭,父母因过度悲伤,有的大病一场,有的家破人亡。总之,这个家庭从此与幸福、开心、快乐失之交臂。丢失孩子后,给这个家庭造成的损失,从《红楼梦》甄士隐一家的结局,可见一斑。
记得二十年前,村庄总有一二家光棍汉买来女人做媳妇的事儿,这些女子,多数都是被人贩子贩来的。有女人伺机逃跑,最终被男人家人抓回来,毒打或者关押在一个房间里不让出门。等着女人坏孕后,男人家人心才踏实。人性有时是可鄙的、可怕的、可恶的,为了自己传宗接代,把幸福建立的别人的痛苦之上。多数女人在怀孕后,真的也就认命了。把曾经让她深恶痛疾的家,当做自己的家来经营打理。
作者写到甄英莲时,说道“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让人不忍就读。
脂砚斋在旁评语:
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这话虽然未免有点悲观,其实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个人的命运就是时代变幻随波逐流,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连多少英雄、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何况闺阁中那些女子?
香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一香菱出生在诗书之家
香菱,原名甄英莲,香菱是薛宝钗给她起的名字。甄英莲生在姑苏城,父亲甄士隐是个正直清正,禀性恬淡的人,母亲封氏,深明礼义,性情贤淑。甄士隐在本地很有威望,被当地人推为望族。甄士隐年已半百时,才有唯一的一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夫妻二人百般疼爱。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爱”,眉心有一点米粒大小的胭脂记(许多年以后,才被葫芦庙的和尚,后来的门子一眼认出来)。
《沉思录》马克·奥勒留说:从我父亲的名声和我所能记得的他的言行中,我懂得了什么是谦虚和男子气概。
在英莲四岁的时候,元宵佳节家人霍起带着她去看灯,因要小解,就把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等霍起回来,英莲已不见踪影。霍起因太清楚英莲在士隐夫妇心中的份量,吓得逃跑了。全家人到处寻找,哪里找的到?英莲早已被拐子拐去了。
也许正是英莲的走失,甄家的运数已尽,灾难不断。接着三月十五日,葫芦庙炸供,把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无法生存。甄士隐只好带着夫人投奔岳丈家。人情世态炎凉不过如此,岳丈看他如此落魄,哄骗他钱财的同时,对他白眼相待,甄士隐性情渐渐悲凉。偶然一个机会,看到一个跛足道人。听到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开悟,竟然跟着跛足道人飘然而去。
二香菱的人品、模样和性格
(一)、周瑞家的对香菱的评价
在《红楼梦》第七回,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去薛姨妈家找王夫人回复刘姥姥的事。看到金钏儿和一个才留头的小女孩儿站立在台机上玩。周瑞家向金钏儿笑道:
“到好个模样!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脂砚斋批语:“一击二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再忽然想到秦可卿,何幻玄之极!
可见,香菱的模样气质有多超凡脱俗。
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哪里人?”香菱说都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到反为她叹息,伤感一回。
每读到这里,笔者恨不得穿越时空,带领着香菱拜见出家做道士的父亲甄士隐,看望极度悲伤的母亲封氏。其母的痛苦打击,可想而知。女儿自小丢失,丈夫出家为僧,父亲势利冷漠,封氏的生活压力有多大?真的无法想象。“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香菱,真的坑苦父母一辈子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