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学习方法网 -包含小学、初中、中考、高中、高考等各种学习方法。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学习方法 > 散步课堂实录(像散步一样去教散步)

散步课堂实录(像散步一样去教散步)

时间:2022-11-06 分类:学习方法 来源:书通网

【序言】

若是以前,我肯定高昂着头,走进教室口若悬河地开讲。我有足够的自信应付这些娃娃,迎来送往学生无数,《散步》我讲了N 遍。10年我为人教社录制光盘,至今放在教参里面。这样讲来,我闭着眼睛都能上得完美。

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夏天,我改变了许多,包括自我否定,自我颠覆,包括我曾经坚持了十年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甚至个人性情。我不得不感谢阅读,在那么深奥艰深的文字里,我一点点穿越,一次次蜕变。

如今拿起《散步》,觉得万般沉重。是因为作者莫怀戚的刚刚过世?是因为编者刻意把它放在初中第一课?是那句“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让我警醒?还是《教师阅读地图》彻底打败了我的骄傲?都不尽然。

近来,我接触到很多生涩的领域,精神学、美学、哲学,读过一些专业术语:符码、原生价值等。越往前走,越感觉迷雾重重,难见天日。

静读《散步》五遍,慢慢打开一些思路——

【第一步】:将教材读厚,做备课卡片。

关于教材解读——

唱一曲和谐的颂歌------再读《散步》

(这是我10年前发表于报纸上的一篇文章)

当春天的第一只鸟来叩门的时候,是最适宜读《散步》的。

曾在月上柳梢的时候读《散步》,读出了宁静;曾在日落昏黄的时候读《散步》,读出了温馨。当春天来临,青鸟划过长空,再读《散步》,就读出了和谐。

读《散步》是要带上眼睛和心灵的,用眼睛去欣赏它洗去铅华的至美,用心灵去触摸它撞击灵魂的悸动。它的美,也许算不上惊心动魄,但足以摄人心魄,

是那种让你的心灵不得不跟它走的美!

跟随《散步》的脚步去散步,心就归于平静了。把自己置身在我与景、景与情、情与理的和谐中,尘世的烦扰与躁动瞬间而止,心灵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就会弥漫出春的气息,它是温润的,有质;它是婉转的,有声;它是甜美的,有味。你会很自然地随了作者,跟他走上南方初春的田野——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把春的风情张扬得一塌糊涂,看,嫩绿的是树上初绽的的新芽,金黄的是遍地铺洒的菜花;听,咕咕作响的是田里的冬水,吱吱作窸的是踩上田垄的脚音。在这样一个明媚的春日,搀上母亲,携着妻儿在田野散步是再惬意不过的事。虽是乍暖还寒,可这幅温馨和谐的画面惟有在春的衣裙才会愈发触人心动,春日、田野、菜花、桑树,好一幅和谐的春日风情画!

虽说春的气息还不够香醇,春的色彩还不够浓烈,可只要家中有春,一切就足够了!本以为一家人高高兴兴散散步,就写足了温馨与幸福,倘若这样,也就算不了出奇。家,毕竟是一池水,有风必会吹皱一池春水,——散步出现分歧。面对分歧,我忽决责任重大,年迈的母亲习惯听从强壮的儿子,年幼的儿子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温柔的妻子习惯听从她的丈夫。我的孝顺、母亲的慈爱、儿子的乖巧化解了一场分歧,爱就浓缩在了无声中,情就弥漫在了无言中,好一个和谐美满的四口之家!

人到黄昏会备觉凄凉,“我”毕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劝说母亲出来散步,在儿子与母亲的分歧中,我依从了母亲,不是封建礼教下的孝悌本先,而是一种本能,一种顿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不想给母亲也给自己留下遗憾,人生又还能有几次这样的散步呢?在散步出现分歧时,我听母亲的,母亲听儿子的,儿子又听我的,好一条和谐的亲情链!

就象随意散落的几朵野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些句子看起来好象是简单的重复,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这种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如此音韵和谐的句子在文中俯拾皆是,就象散步路上随意采摘的一朵小花,虽不大引人注目,却能亮了你的眼睛,好一组音韵和谐的句子!

难道说这不是一首用巧设矛盾来调节和谐旋律,用人物互爱奏响和谐之音、

用景物渲染铺设和谐氛围、用句式对称形成和谐音韵的颂歌吗?

也许下一个春天会再次拿起《散步》,那时,会读出什么呢?

◎关于作者——

【莫怀戚介绍】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和摩托车手、小提琴演奏员。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生前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尤以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一系列小说。2008年又成就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

【我印象中的莫怀戚老师】:他实在是太独特了。所有的专家教授都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只有莫老师不修边幅,穿着皱皱的,好像还脏脏的T恤,笑眯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其他专家教授或者是坐车来,或者是步行来,前呼后拥的,都有风度,有排场。只有莫老师,骑着个破自行车,呼啦啦就窜到了教学楼面前,停车,放车,熟练得很,低调的很。一头蓬蓬的乱发,沧桑的面孔,怎么看,都不太像大学教授。后来我才知,虽然那个年代手机正是时髦物件,但莫老师,是不用手机的。而且,据说他家里,连座机都不安。家里也不装修……最可爱的传闻是,这个莫老师,好像不太开中文系的会。当然,我不知道这传闻是否属实。但看他那个不拘小节的形象,便也有点儿相信。

莫老师开口上课,所有的蹊跷便都没有了。他太真实,太自然了,太幽默,太深刻了,太接地气,太潇洒了。其他很多老师,都是拿出大学教授的派头,正正经经地授课。只有莫老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驰骋思维,纵横语言。那叫一个才子气度,风流倜傥。

是,他就是莫怀戚,他那么有亲和力,骑着破自行车穿梭在人群里,一直都在“我们”中。他舌绽莲花,妙语如珠,把学术诠释得那么富有柴米油盐气息。他的课堂语言,有大米的香气,有馒头的香气,像照在俗世的太阳,句句让我们想起阳光、菜花、桑树和鱼塘。他是激情洋溢的,但又绝对是悠闲和从容的。他上课,不像在上课,他就是在聊天,在侃大山,在带领着我们散步,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但也很浪漫,很欢乐,极多的高峰体验和高潮感受。

关于创作背景——

莫怀戚谈及《散步》的写作契机时说: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关于导入——

以为的风流名士,实则不拘小节。这个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乡村气息的学者却有一大批崇拜者,每到他的公开课,就有好多学生连夜排队占座,场面蔚为壮观。这样的教学资源独一无二,也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一个人的作品会是怎样的,他与家人散步的场景又是怎样的?

关于文中的我们——(挖掘人性之美)

学生从搜索描写人物的相关词句开始,随后概括出四个人物的形象:母慈,子孝,媳贤,孙慧。不断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立足文中的关键字词,深入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所理解到的情感。四个人物中刻画最少的是妻子,要分析这个人物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说“走大路”,妻子说:——;儿子说:“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妻子说:“……”这个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仔细品味“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

◎关于田野——(生命流动,如此之美)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咚咕咚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波光粼粼的鱼塘。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补充课外诗词,学生吟诗: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关于散步——(关于责任的一场思辨,关于慢生活的哲学)

全文神来之笔在末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河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责任与使命让我们对家人更加小心翼翼,对生活更加珍惜和感恩。联想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这一“慢慢地,稳稳地”本来就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这样一个压力不断转嫁的时代和社会里,我们总是一路狂奔,难以停下欣赏风景。一种生活好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态度,应该是不疾不徐,于闹市中拥有一颗静心。幸福在歧路,生命至永恒。在朴素的文字里,有人看到欢乐、关爱、和谐,有人看到憧憬、呼唤、眷恋,还有人看到贤良、孝敬、责任。字里行间都是真情的流淌。

◎关于句式——(反复诵读,感受音韵之和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第二步:将教材教薄——去粗取精,寻找蹊径

课堂中心命题: 解读生命的存在与逝去

教学环节之一:【生命的逝去之殇】一个必须认识的人——关于作者

(问题一:你所知道的莫怀戚?)

1、读者眼中的他——与王朔和王小波并称中国文坛三大怪才。

2、自己眼中的他——莫怀戚说自己名字三个字的意思,就是永远不要怀着悲伤的情绪。

3、编者眼中的他——我们将散步放在初一语文课本第一篇,地位上升,这也传递了中学语文教材更注重普通人情感,趋向回归家庭、回归生活的细腻情感走向。

4、王君眼中的他——太独特!太真实!太自然!太幽默!太深刻!太接地气!太潇洒!太激情!太从容!太浪漫!太欢乐!

5、我们眼中的他——

(读完文章后,学生填空)

教学环节之二:【生命的存在之贵】一个必须解决的矛盾——走大路还是走小路(问题二:在这场矛盾中,你最欣赏谁?)

1、读文章,找出人物描写。

2、细归纳,概括人物形象:母慈,子孝,媳贤,孙慧。

3、善发现,填补空白。四个人物中刻画最少的是妻子,请填补空白,分析妻子这一形象:我说“走大路”,妻子说:;儿子说:“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妻子说:“”

教学环节之三:【生命的流动之美】一个必须记忆的画面——田野、新绿、冬水

(问题三:你看到哪些温暖的生命?)

1、反复朗读并背诵关于“田野”的片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咚咕咚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波光粼粼的鱼塘。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2、反复背诵这些句子。(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读完背完,你看到哪些温暖的生命?

教学环节之四:【生命的回环呼应】一个必须欣赏的美学概念——中国式对称

1、读文中对称句。

(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理解生命的回环呼应。夫妻琴瑟之和;老少谦让之美;新旧更替之交。

教学环节之五:【生命的承载之重】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责任

(问题四:你所看到的生存哲学?)

1、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河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思。生命哲学:责任与使命;珍惜与感恩;态度与智慧;奔跑与停下。

【后记】:此次备课历时3小时,除了之前10年积淀,还查阅网络资料15条,通读名师实录3篇,整理备课卡片8张,最后形成教学环节5条。从支撑语文教学的三根柱来看,有两根柱扎扎实实撑起来,一是教师的本期性知识、专业知识的累积;二是对教材深度、广度的多元化解读;学生这块,是薄弱点,还有待研究。

小编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