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幅美术作品面前,我们首先会感受到线条、色彩、材质、空间等形式要素,它们构造出的视觉秩序让我们产生了第一层审美体验 。然后, 我们会看到形式要素塑造的形象和场景,比如人物、花鸟、山川、河流, 等等。
如果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我们还能读懂作品中讲述的故事, 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信息。再进一步, 如果能深人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社会背景、同类作品的历史脉络, 我们还能够对作品的来龙去脉、立意宗旨、 历史地位做出判断。至此,我们对美术作品才进行了较完整的鉴赏。
一、形式
(一)线条
线条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元素,它是点的运动轨迹, 在绘画中的实线来自笔迹的游走, 即便没有画出实线运动的方向、 目光的指引也可以让观者在心中感受到线条的存在。
若没有线条,我们无法表现视觉世界。线条最直接的作用是勾勒形状、暗示材质。如元代著名画家赵盂颊的《二羊图》,绵羊用细线勾勒出饱满的轮廓,山羊用干笔画出覆盖的皮毛,用笔用线不同,两只羊就有了鲜明的特征。中国画擅长单纯用线来表示形面与体积,如郑燮的《荆棘丛兰图卷》,画兰画竹均是一笔下去,用笔锋、轻重、浓淡的变化来表现叶面的方向及转折。
线条也能起到引导视线、组织人物关系的作用,尽管有些线条并不显著,却能辅助我们理解画面,营造出丰富的意趣例如,南宋画家李嵩的《市担婴戏图)他不厌其烦地用线勾勒出货担上层层叠不的货物,并留下了“五百件”的字样,口见对自己的描绘技巧极为自信。而此画白精彩不仅在于炫技式的勾线,还在于姿治与眼神的互动:母亲看着怀抱的婴儿,梦郎看着扒货担的儿童,儿童拽着母亲指者货架,最左侧的儿童看着画外的观众,松成了丰富的人物关系,正是这些目光与娑态暗示的线条为画面赋予了活力。
在表现内容的诸多作用之外,线条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论对线条尤为重视, 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以“六法”来鉴赏绘画, 品评优劣, 其中第二法即“骨法用笔”,指的是笔下线条似动物骨骼般劲健有力。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用笔时用了一段话:“紧劲联绵, 循环超忽, 调格逸易 风趋电疾。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指的是顾恺之作画时成竹在运笔迅速, 线条连绵不断,周密完整。因此, 用笔的力度、速度、角度、疏密不同,线条就具备了不同的品质。
一般来说, 匀质平缓的长线条会给人连贯一气、通达舒畅的感受。《八十七神仙卷》描绘了87位道教帝君与神仙,衣带飘扬、 旌旅飞舞均由单线勾出,走线圆润连绵, 如流水一般,富有动态节律,而短促交错的线条则容易给人紧张、 热情的感受。 19世纪后期的荷兰画家凡·高擅长用色彩与笔触表达强烈的情感, 受新印象主义的景常用排列紧密而不连贯的短线, 例如他的这幅自画像,虽面色静 画面中却涌动着一股狂暴的力量。
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下次我们具体讲讲形式的色彩、材质、空间。去了解更多的美术作品,学会鉴赏。
谢谢大家观看!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