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学习方法网 -包含小学、初中、中考、高中、高考等各种学习方法。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学习方法 > 庙会作文(乡土散文:庙会印象)

庙会作文(乡土散文:庙会印象)

时间:2022-12-01 分类:学习方法 来源:书通网

春夏之交,乡村里的庙会很自然地多了起来。全县的庙会很多,究竟什么时候发端,我说不清楚,那是史学家的事。

我知道,庙会是因庙而起,或因寺院、祠堂而起。庙、祠堂、寺院、庵、观、宫几者的概念、内涵不同。庙者,是纪念历史上被追封过“王”“帝”“圣人”的人物,如孔庙、关帝庙、岳王庙。祠堂,是纪念历史上被尊崇为公、侯的著名人物和先祖的地方,如武侯祠、嵇公祠、杨公祠等;寺院是佛家男弟子修行的场所,庵是佛家女弟子的传习所在;观、宫是道教的传习场所。但在乡下,老百姓不管这些,往往以“庙”统称。

庙会分主会村、跨会村。主会村兴起庙会缘由是以当地某一古庙(含寺院、道观、祠堂)为依托。庙会当天,方圆商贾易地到主会村街头经营,主会村、跨会村中的社火会首,往往在会前敛聚财物,请来剧团等文艺团体,在主会村街头唱戏或表演,时间一般是3天甚至更长。村民们则于会前打扫庭院,杀猪宰羊,备下丰厚食品,邀约姻亲、世谊的人们前来赶会看戏,进行交流。

庙会之日,主会村、跨会村到处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主会村、跨会村的人家往往以自家来客多作为一种炫耀,他们每年庙会间的支出,往往大于全家人在春节期间支出的几倍。这种淳朴民风,成了乡土文化一种特色。

家乡的隆化庙会,是在农历的三月二十二。这天,我外出散步归来,回村的道路两旁,已被一些商户占领,码得高高的各种包装的奶制品、饮料、食品,素不相识的业主满脸堆笑地说:“大妹子,看看,要点啥?新进的,赶会不能空手吧!”“好姐姐,一看您就是丽靓人,别慌着走,要点啥?”面对人家的热情,我微微一笑:“谢谢,我回家。”

入村就算进入会场了,熙熙攘攘的男女,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随着人流,从南到北想寻找一些民俗文化类的经营。很快在庙会北头向西拐弯处见到了一个出售扫帚、拖把的摊点,业主坐着一个马扎,三轮车上放一些带叶的竹枝,一旁放着扎好的扫帚,他右手拿着一把捋好的竹枝,左手拿着一盘捆绑竹枝的细铅丝,迅速地把它们捆在一起,又用一个钢筋弯成的钩子把铅丝拧紧,塞进竹枝把里。然后又拿起扫帚摸摸,晃晃,感受感受。看起来是个仔细人。

卖衣服的摊点占据了很长一段街道,令我感到新鲜的是,商贩们的脾气都非常好。无论是真合身还是假合身,业主都会说:“这件好,就合乎您,年轻,靓丽。”而且,无论你试几件,几乎每一件都是这样,让你分不清她们哪句话是真的。

这使我想起一位哲人说过的一句话,“在市场上叫卖得最凶的人,往往是想把最糟糕的货物推销出去……”

我转了半条街,发现了一个“糖人”摊点。制糖人的师傅是个中年人。他面前小桌上一件奇怪的东西吸引了我,那是个我叫不上名字的物件,于是好奇地询问,师傅告诉我那是插糖人用的,有些像插糖葫芦的葫芦架,而又不完全一样。

我静静地看着,制糖人师傅实际是一个“特殊画家”。只见他在摊位前摆弄着糖稀、竹签之类材料。师傅先把糖稀用酒精火稀释,然后用勺子盛起糖稀均匀地“画”在光滑的钢板上。

“这是啥?”我忍不住询问。

“牛。”师傅平静地回答,继而又说“直接画牛孩子不喜欢,卡通形象就不一样了。”

“是啊,牛年不能少了人家牛呀!”

说话间,师傅浇好卡通形象的牛,拿了一根竹签,抹上点糖稀,放到小牛身上用劈刀摁摁,粘牢后掲起小牛拿在手中,确实很是好看。

“多少钱?”有人问。

“5块。”师傅回答,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这能值五块?”立刻有人为糖人师傅辩白:“人家卖得是手艺!”

转身看见一家卖油条的摊点,虽然脑子里清晰地记得这是“垃圾食品”,但是,还是禁不住那油条飘香的诱惑,手不自主地掏出手机扫码,嘴上说:“半斤油条。”老板娘朝我微微一笑,拿上油条,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又当了一回“庸人”?

审阅:廖林

简评:作者笔下的庙会场面热闹非凡、描写生动形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终审:严景新

作者:边桂花,笔名边君、冰淋。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小编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