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1.文学常识
1.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1)字音:
阙处(quē)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 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郦道元(lì)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3)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至于。今义:另外,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不以疾也(古义:快。今义:疾病。)
(4)一词多义: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哀转久绝(动词,消失)
(5)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句子翻译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直立的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遮挡住了天空和太阳。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⑤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5.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结构上照应前文,总结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6.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两岸的山的特点是连绵和高峻,其中描写连绵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三峡山挺拔险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三峡山的高峻险要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描写三峡夏水水势险恶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一句话概括的是:清荣峻茂
(4)写深秋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