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学习方法网 -包含小学、初中、中考、高中、高考等各种学习方法。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学习方法 >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1500(浅谈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1500(浅谈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

时间:2022-09-03 分类:学习方法 来源:书通网

年少不懂周树人,再读已是文中人

多年前,看到鲁迅先生署名的文章便头疼。

一来是其书写介于古代文言文和现代语言之间,文白夹杂,与现代汉语许多习惯不符。且因时局关系,文中多委婉表达,实难理解。二来教科书对鲁迅先生的文章,一般都要求全文背诵。本就读来拗口,更别谈背了。

当时只为应付考试,不解其意。囫囵吞枣,突击背诵。

说来惭愧,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我现在只记得其中的一句话。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当时只觉得好玩。

 

如今机缘巧合之下,再读,只觉字字泣血,句句致命。

原因无他,鲁迅先生的文字,皆是针砭时弊,且真情实感。绝不故意卖弄文采,堆砌辞藻。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鲁迅先生写《记念刘和珍君》是出于怎样的背景下,真情流露?

三一八惨案

这事还得从日本帝国主义说起。

1926年,日本假借资助奉系军阀名义,将军舰开进大沽口,并趁机炮击守军,造成数十人伤亡。国民军随即开炮自卫,将日本军舰赶了出去。

这可让日本帝国主义气恼不已,他们反咬一口,认为中国破坏了之前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伙同英美等其他八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要拆除大沽口防御设施等其他各种无理要求。

段祺瑞政府态度模棱两可。他派人回复八国使团称:“最后通牒”内容“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所以“不能认为适当”。同时又劝冯玉祥,不要再节外生枝,停止对日本的反击。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然而很多有志之士认识到,你对日本帝国主义忍让一步,他们便会得寸进尺。这次是向大沽口开炮,下次可能就有可能对整个中国开炮。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并不是谣言,他们的判断是对的。

所以当时许多人自发聚集,要求段祺瑞废除以前清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外国军舰必须退出中国领土,明确反对八国的霸权主义通牒。

其中就有刘和珍。

结局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段祺瑞政府非但没有对日本帝国主义开枪,反而向自己人开了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的反击

只有明白了这个时代背景,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鲁迅先生写的《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的开篇有人问鲁迅,“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鲁迅回答说“没有”。

是鲁迅先生真的不想写吗,或是写不出吗?

当然不是,只是他有所顾忌,不敢轻易下笔。鲁迅先生在文中说道,“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但终于,面对“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他决定决定拿起笔反击。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活着,就要继续前行。

那鲁迅先生是如何反击的?

 

 

首先,他否认段祺瑞政府的污蔑。

他说刘和珍“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当月明月曾说,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鲁迅先生听到这个令,是不相信的,他接触过刘和珍,他知道她是温和的。直到他看到了刘和珍和杨德群的尸骸,他不得不相信,她们被当做“暴徒”被杀害了。

于是,他愤怒了,提笔写下了这样永不过时的经典话语。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如果说鲁迅先生的笔就是一把利刃,而这段文字就犹如利刃刺进对方的心窝,没有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花哨的招式,但却一击致命。

 

其次,愤怒之余,他也不忘思考回归现实。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他知道,自己的写的这些文字,能唤醒一些人。但对某些人来说,是徒劳的。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只有名气,没有理想,

那他为什么还要写呢?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因为他是鲁迅,中国这么多年也只有一个鲁迅。他说过,治病救不了中国人。我们被嘲笑为东亚病夫,并不仅仅是因为身体羸弱,更在于心灵的麻木。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这篇《记念刘和珍君》,无疑是那黑暗中的一道亮光。

(图片来自网络)

小编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