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工作计划 > 班级学期工作计划(2)

班级学期工作计划(2)

时间:2013-05-28 作者:陈家骏 分类:工作计划 来源:书通网


篇二:班级学期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们初三(1)班又有了新的变化,由于分班,原来的班级构成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我们班的同学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够好。作为班主任,面临的又是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范学生的生活行为,是我这个班主任最大的思考。为此,我坚持以学校提出的“抓质量、提素质、创和谐”为目标,以“让师生在体验中成长”的办学理念为出发点,根据本班实际,制定了以下班级计划,注重抓好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
    1、开展三观教育
    (1)充分利用班会时间,结合国内外时事进行世界观教育。如中国在雅典奥运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台湾问题等重大国内外大事,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采取十分钟演讲、小型辩论会、学习评论员文章、专题小报告等形式,进行世界观教育。
    (2)充分利用团支部的活动时间,开展团知识的学习:团章、团史、邓小平理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团支部所组织的活动,在普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理想和信念上向更高层次探求,为他们的人生目标指明方向。
    (3)充分利用班会及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英模事迹、伟人传记等,使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定的“坐标、天平”,随时都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态度和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抓好团队精神教育
    (1)抓好每一次班会。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以班训为指针,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形成“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骄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开展《日常环保知识竞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2)抓好学生的集体意识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凝聚成一个团结有力的班级。
    3、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1)应试心理教育: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心理调整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如: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分析,从主客观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使学生学会化压力为动力,体会“自古英雄多磨难”的内涵;教会学生掌握辨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向学生推荐《心理与成才》、《伟人的历程》、《名人成功录》等书籍,交流读书心得等。同时针对平时成绩较好,考试成绩经常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科,邀请科任老师与其交流。
    (2)自信心教育:充分利用班会讲解自信心的建立与实现,并结合学生的事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自信的基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实力,而实力要靠付出和努力。
    (3)意志品质教育:首先从小事做起,让学生从小事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学初要求每人制定学习计划,并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只要坚持就是胜利,并在期中期末进行总结
    4、不断强化创新教育
    (1)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参与校、班各项活动。如:学校的各项活动向班委会、团支部招标,班级的班会、活动向同学招标。
    (2)加强值日干部的职责,给值日干部一定的自主权。继续坚持每天一名值日干部制,以便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机会参与管理。
    (3)利用部分自修课时间介绍大学里高科技发展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献身科学的志向,为将来科技发展作好准备。
    (4)正确引导创新教育的方向:有责任感的创新。使学生明确没有责任感的创新是毫无价值的,也就是强调德育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前提。
    5、坚持个性与共性教育
    (1)坚持“个人影响集体,集体带动个人”的共识,使每个同学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班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级营造珍惜初中生活的美好时光,尊重同学之间的差异的和谐班级氛围,为备考作好物质和精神的准备。
    (2)抓好两类生的工作:鼓励德困生多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活动和劳动,多付出,激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指导他们定期与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带动全班共同进步;指导学习困难生,多与之谈话,研究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不良习惯,提高学习成绩,达到合格的目标。
    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安排,尽快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平时,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助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