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又偶犯小错,老师正预备凛然发挥之时,我见机来了场忏悔的雷阵雨,结果化险为夷。
某次,我对班级糟糕的纪律现状本出离愤怒了,但我却偏偏“背着良心”,大夸我班纪律多好。结果呢?我的声望值急骤攀升,纪律——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哩。
某次,有帮家伙来揍我班某同学,我在他们面前是痛骂自己的同学,装出要撕人的架势,结果竟把那群鸟人给吓跑了。
某次,自习课班内噪得慌,我像老师一样把几位同学请出教室,像教师一样平等对话,结果他们竟然对我是毕恭毕敬,再也不在课上乱讲了。
某次,一奥赛题,全校师生无一人可解,我不信,巧做一模型组装即解矣。“为之四顾,为之躇蹰满志”,真是风光无限啊。
某次,传一纸条给班内一妙女。女生大哭,回复曰:“过早成熟就会过早凋谢,我认你做哥吧!”回味起来,千转百回,唇齿生香,恍如梦中矣。
某次,数学月考,我就偏偏不从前往后做,来个逆流而上,结果是“樯橹灰飞烟灭”,一下跌了百名有余。
某次,与爸顶嘴,几句呛人、刺心、冒火星的话,令他夜里黯然神伤,以至于落泪。至今想起,还悔之恨之省之不及,——以孝为先啊。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多欢乐几多愁。出格,好像就是人生的调味品,香的甜的,苦的辣的,很出味。无论怎样的人生,不出出格,不品品这些出格,怎么活出自己,又活得精神丰裕呢?
篇五:出格
“出格”即与世俗格格不入。出格者不外乎两种:或流芳千古,光耀后人,或背负骂名,成为笑柄。不同人对“出格”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出格”的成与败。
凡成大事业者皆为出格之人。大胆犀利如李贽,不顾个人生死与腐儒的口诛笔伐,对占据统治地位、禁锢人性的程朱理学展开激烈批判。藏焚二书惊现世间,若闪电劈开黑色的天宇,唤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真性情;千古奇才如金圣叹,以“禽兽不可训导,则训导为禽兽也;禽兽不可教诲,则教诲为禽兽也”的辛辣之语,极尽嘲讽八股取士的愚蠢;为自由而战的谭嗣同,为民众呐喊的邵飘萍……虽然他们最终死于统治者的刀下,可他们“出格”的精神是一面熠熠闪光的旗帜,让后人带着兼济苍生的宏志与保守力量对抗,这些人虽死犹生,成就了中国人最清高的一根骨头。
文学史上名垂千古的大家,同样是敢于破旧立新的出格者。陶渊明的出格是抛弃了整个争名逐利的社会;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怒斥天地,却在诗中写“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他的出格,是一种遗世而独立的洒脱。若苏轼墨守成规,他的诗词也许如温庭筠韦庄充满脂粉气,也就不会有“酒酣胸胆尚开张”,至今霸气不减;若无胡适一首白话诗《朋友》抛砖引玉,中国诗哪能枯木逢春,再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然而我们却又不能忘记奸臣秦桧,他以一己之私的“出格”断送了南宋王朝,即使跪在岳飞庙前近千年,仍然摆脱不了奸臣的名号;我们也不能忘记复辟帝制的袁世凯,驾机叛逃的林彪。在倡导个性发展的今天,我们仍为“富二代”“权二代”们利用权势、不守法度做出的种种出格之事倍感愤怒——若狭隘地将“格”看作法律和道德习惯,一味追求与众不同而以身试法者,充其量只是跳梁小丑,受千夫所指更是情理之中。
所以,当我们把“格”认为是禁锢社会发展、违背历史潮流的桎梏时,自应奋然而起,开创新天地。但有时出格不是高瞻远瞩的表现,入格也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意气风发如我们,欲成大事之心呼之欲出,只是在决定出格之际,定要审时度势,权衡轻重,因成败皆系一念之间。
书通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