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2)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2)

时间:2014-07-18 作者:谢耿萍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总之本节课中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反思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

在数学组的“有效课堂研讨”活动中,我执教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可能性”,在与同事们的研讨中,我慢慢地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本学段数学课标对概率的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要有效,首先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我首先在教学的“趣”上下功夫。引入时,我利用《糊涂县官断案》的故事,以颇具悬念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回答故事中的问题过程中复习了定性描述可能性,在新旧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新知时,我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摸球游戏、转盘游戏、摸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内化提高部分,我设计了学生小组摸棋子的游戏,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统计和推断的过程,从而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合理性,感知频数和概率之间的关系。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举手不断,讨论不断,特别是摸棋子的游戏,把学生的兴趣引向高潮。直到下课,学生意犹未尽。当然,教师较为风趣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较深的生活体会,所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如果仅仅停留在会表示的层面上,学生的收获是很小的。为此,我在教学的“味”上进行了深入思考。

例1中为什么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一,用分数的意义能解释清道理吗?学习了可能性后学生会不会把随机事件发生的频数与概率混淆?这堂课应该让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数学思想?为此,我先让学生理解任意摸出一球,摸个每个球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再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内化提升部分的摸棋子实验,让学生更深刻直观地认识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数与概率的区别,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抽奖问题。正是因为课堂活动的挑战性,才使学生一如既往地积极思考、积极讨论、乐于动手、不断探索。学生的学习都是由浅入深的过程,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从零散到逐步系统化的过程。因此,我十分重视教学环节的层次性。从理解等可能性到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法,再到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总在0—1之间,认识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可以推断可能性大小,最后思考事件可能性大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逐步深入、逐步完善。自认为对教材的理解是很深刻的,但在教学例1时就发现了自己的肤浅。教材出示的是三个标有号的球,而我以为这完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球代替,因此,课件上用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代替。在进一步学习时,我往里面放入一个黑球,学生很快答出摸出每个球的可能性,再往里面放入一个黄球时,学生却说任意摸一球只有四种可能,因为可能摸出红黄蓝黑四种球。我指着每一个球问有没有可能摸到才让学生明白五个球都有可能摸到,因此任意摸一球,可能性有五种。课后,同事们指出,学生说有四种可能其实是没有错的,要便于学生理解,就应该给球编上号。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例1为什么采用给球编号的方法了。

有教师指出,为什么不在教学例1时就安排实验验证呢?我认为,把实验环节安排在后面和前面其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安排在前面,就仅仅是证明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合理性,并且短短一二百次实验结果可能与概率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无疑给学生理解增添了困难。如果安排在后面,作用不光是证明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合理性,区分频数和概率,而且向学生渗透了统计推断的思想。从本堂课可以看出,教师还应加强自身能力训练。教学中,我很多语言不够准确,语调平淡;对学生的评价只限于教师语言评价,未能很好利用小组评价、学生评价;教学环节的过渡还显生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