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通范文网 -工作总结,演讲稿,思想汇报,信函等各种范文。
书通网logo
当前位置: 书通网 > 范文 > 反思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

时间:2014-07-08 作者:刘永昌 分类:反思 来源:书通网
反思一: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

20xx年xx月xx日星期一上午第二节,我在高二(4)班开了一堂公开课,邀请了我们数学科组的组长黎志荣老师,指导老师唐国林老师还有我们实习支教队伍的郭展鹏、陈树耿、陈武彬、谢志航、李树清等五位同学过来听课指导。这是我做实习老师以来第一次开展的公开课。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从不同角度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结合具体命题,初步认识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方法;培养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意识。教学重点是构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数学意义;教学难点是命题条件 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首先是课堂引入,我采取两种方式:①情景引入:从战国时期,《墨经》的两句话“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是为大故”,“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是为小故”。引出墨经所谓的“大故”指的是现代逻辑学当中所谓的“充分原因”;“小故”则指的是“必要原因”。让学生对现代逻辑学中的这两种原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此外,我还从如今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引出在数学中,也讲“充分”和“必要”。进而共同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②复习引入:复习上周所学的命题的概念、形式、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判断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由复习的第四题,进而引入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在原命题中研究条件对结论的制约程度,在逆命题中研究结论对条件的依赖程度)。

于是给出推断符号的含义,并让学生试图做几个练习巩固。接着,给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详细定义,并从集合的角度理解这三个定义。然后,为了让针对我们学生的理解层次、更好地掌握定义,我又把定义简化成一句话,一般地,如果p=>q,那么称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然后给出例题和练习,均以请学生回答,老师点评的方式来进行。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判别的步骤和常用的判断技巧,攻破这节课关于命题条件 的充分性、必要性判断的难点。理清思路后,我再让学生做相关的例题和练习。并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指出我认为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出现偏差的地方,力图攻破难点。

随后,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高考是否考这两个概念?答曰:考!于是让他们感悟高考真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两道题就留到课后完成。

最后,简单小结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脉络已有显明。在布置作业之前,我做了一个升华。让学生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名,并指出曲名是什么条件。没有共产党可以推出没有新中国,而反过来,由于共产党比新中国早成立,所以没有新中国不能推出没有共产党。故没有共产党是没有新中国的充分不必要的条件。既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又让他们活学活用。

本节课以我的寄语与展望、和同学们的掌声落下帷幕。


反思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形式而已,认为概念教学只要对概念作简单介绍就好,根本可以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教学的目的只要还是让学生记忆公式,然后模仿例题进行解题。事实上,像函数、充分条件等好多数学概念,概念本身及其形成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数学观念、一种数学方法。下面我就针对跟岗期间所上的一节汇报课——《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推荐阅读